1.比亚迪迎来iPhone时刻:钱太好赚车太好卖|汽势深度

2.高瓴突然清仓阿里巴巴、蔚来、理想、小鹏,是怎么回事?

3.汽车制造企业适宜的模块化方式是什么

4.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比亚迪迎来iPhone时刻:钱太好赚车太好卖|汽势深度

理想汽车的标准-理想汽车企业标准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2022年,比亚迪迎来iPhone时刻。

钱太好赚,车太好卖。

摧枯拉朽,脱胎重生。

3月28日晚间,比亚迪披露的财报数据,昭示了这一结果。

2022年,比亚迪日赚约4500万元,2022年营收是过去五年总和,比亚迪四季度毛利率、整年研发投入均与特斯拉不相上下,这是一系列值得认真评估且极为有价值的业绩表现。与此同时,王传福称,仰望品牌发布会只花了300万元。

一个死扣成本,又赚翻了的比亚迪,交出了停售燃油车后的首份业绩,也是比亚迪上市12年以来史上最佳业绩表现。这一年,更是没有意外,力压常年霸主一汽-大众登顶第一。

对于行业竞争,比亚迪方面认为,诺基亚作为手机厂,变起来比汽车快,还是倒了。因此,快是第一,技术是第二,战略是第三,这三点决定了改朝换代后未来的份额。全年来看,比亚迪目标300万辆起步,争取翻倍增长到360万辆。

总体来看,财报业绩发生“巨变”,引领“效应”显著,2023年比亚迪接着舞蹈接着乐。

01?

十个“巨变”

3月28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22年年报,取得史上最佳财报业绩表现。

先从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开始。

清北毕业生。华为的崛起其中一个标志是清北毕业生开始成批进入华为,后来发展到华为到清北开专场招聘,未来比亚迪也很快会到这一步。业绩会上,比亚迪方面表示,我们之前想招清北招不到,今年抓住机会招人才。

比亚迪2023年还会招聘3万名应届生工程师,其中60%是硕博,700-800名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营收、利润和销量狂飙,是业绩数据最惊喜的部分。

营收方面,公司实现营收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归母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归母扣非后净利润156.38亿元,同比增长1146.42%。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来看,比亚迪去年达到1408.38亿元,同比增长115.13%。

2022年净利润,等于过去5年净利润之和。2022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同样是整个A股第一梯队的表现。

销量上,2020年,比亚迪乘用车的销量为39.46万辆,仅仅2年时间,2022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

这样的增长幅度,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炸裂的数据。

从毛利率方面看,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达到20.39%,同比提升3.69%。

与毛利率之王特斯拉比较,特斯拉2022年的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6.2%,相差5.81个百分点,2021年,这一差距为9.15个百分点。因此,比亚迪毛利率发生巨变是在四季度,这一点同样得到颇为欣赏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理想汽车CEO李想的认可。

李想称:“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22.8%(经销商体系),设并入经销商体系的费用,比亚迪第四季度毛利率和特斯拉第四季度25.9%的毛利率(直营体系)不相上下,甚至表现更好。考虑到平均售价更低的因素,比亚迪整车成本管理显著的优于特斯拉。财务是最理性的考试题,这个答卷非常优秀!”

市占率更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据。中汽协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占率27%,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行业龙头地位愈发凸显。

尽管四季度毛利率极其惊艳,但整年净利润与特斯拉相比相形见绌,特斯拉的848亿远远高于比亚迪166亿,原因在于单车成交价。比亚迪单车赚1万元人民币时,特斯拉赚1万美元。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财务数据测算,其单车收入为15万元。作为对比,蔚来、理想、小鹏的单车收入分别是37.2万元、33.1万元、20.6万元,均高于比亚迪。比亚迪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存在感明显不足,这也是2023年车型局部和发力的重点。

有机构预计,比亚迪2023年单车盈利会维持在1万元左右。

研发高投入同样表现亮眼。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202.23亿元,同比增长90.31%,占营业收入的4.77%。

这一点,有两个横向比较。

首先是与特斯拉相比,比亚迪与特斯拉研发持平。其次,是与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相比,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处于高位。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108.4亿元、68亿元、52亿元,零跑汽车是14亿元。

预计2025年研发费用达到600亿,这已是中国企业第一梯队顶尖的研发金额,比亚迪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等量的华为,研发投入是关键节点。

动力电池的表现,与宁德时代一样,比亚迪售卖动力电池同样赚翻了。无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2022年营收达到178亿元,净利润达到23.71亿元,净利润率达到13.32%。这也意味着卖动力电池比售卖整车更赚钱,同时也是2022年整个动力电池制造商盆满钵满的现状。

此外,为特斯拉供应电池,这一点的价值其实是被低估的,比亚迪打进了特斯拉供应链,当然不仅仅是把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客户,更重要的意义在与间接削弱了LG新能源对于特斯拉订单的供应,比亚迪2022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第三,2023年1-2月全球第二,超越的对手正是LG新能源。

这是一次更改行业位置和格局的供应。要说一箭双雕,也不为过。

至于海外业务,王传福在此次业绩会上透露,比亚迪暂时没有进入美国乘用车市场的。这一点被外界解读为务实理性的选择。

02

“领头羊”效应

领头的企业,其价值不仅在与“标准”的制定、供应链话语权的增加,也在于一轮产业变革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比亚迪做到了这一点。

2022年,比亚迪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两条腿战略齐头并进,在纯电动赛道还未完全到来前,抢占混动过渡期的红利,比亚迪先行一步,这直接导致长城、吉利、长安等自主车企加速跟进,长城Hi4,吉利雷神混动8848,长安智电IDD等奋起直追。

不难看出,智能电动汽车换道超车,先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跟随特斯拉,模仿特斯拉,再是自主车企试图复制比亚迪。事实也证明,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和比亚迪依然是这一领域的领跑者。

此外,价格示范。

降维打击的威力在于维度的破层。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目标都是盯着燃油车,绕开了同为新能源汽车的友商,而跟随者则是盯着特斯拉和比亚迪。因此,在战略层面,比亚迪先赢了一手。

比亚迪秦对合资A级燃油车,比亚迪宋对紧凑级燃油SUV,汉和比亚迪海豹对B级轿车,腾势直指BBA,仰望对高端越野燃油车的布局,让比亚迪在每个区间都布置了,以便快速精准制导。尤其是A级和B级,覆盖了大部分主流价格区间。

如此密集的车型和技术布局,又来自于一个被比亚迪喻为“技术鱼塘”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DM-p 王者混动、易四方、云辇等,均来自于此。

比亚迪方面多次明确,我们的技术池子里有很多鱼,关键的时候就捞一条出来。据悉,2023年,比亚迪还将推出海鸥、海狮、护卫舰05、驱逐舰07、仰望U8、F品牌首款车型等多款新品。

至此,比亚迪形成了一个商业闭环。

03?

王传福“接着舞”

对手磨刀霍霍,王传福看似云淡风轻。

王传福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未来2-3年,比亚迪还将继续用人海战术,用大量的研发人员,保持颠覆性迭代的能力,拼的是工程师,拼的是垂直整合的能力,市场战略和规模优势。

然而,从来没有一个企业是完美的,这是一个强大的伪命题,比亚迪同样如此,尤其在高速增长下,比亚迪隐忧和它的优势同样极其明显。

首先是对智能化的保守。

尽管王传福本人也公开表示“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但身体是诚实的,与特斯拉、蔚小理、华为及后续跟进的阿维塔、智己等相比,比亚迪的智能化更为保守。

在此次业绩说明会上,比亚迪方面表示:“英伟达的芯片,ADAS算法,还是高阶的驾驶,只是在资本裹挟下被神化了。特殊路况的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还是很少的,市场会慢慢回归理性,我们也在和英伟达的合作,克服疲劳,减少,会选配。”

其次是比亚迪品控问题,尤其是刀片电池大张旗鼓宣称的“将自燃从词典中抹去”,现在看来并未抹去。

第三,吉利、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的产品序列已对比亚迪形成合围之势,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有多款对标比亚迪单品爆款的对标车型正式上市,比亚迪先发优势在此番价格战下能维持多久。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三大要素有望驱动比亚迪业绩高成长。第一,高端品牌发力,尤其是对标BBA的腾势品牌,2023年的强势销量表现将成为比亚迪“利润奶牛”;第二,比亚迪规模效应带来单车成本降低、单车利润提高,产品溢价提升,盈利持续向上;第三,比亚迪技术鱼池的溢出效应正在摊薄研发成本。

而这一切,将继续确保比亚迪有望实现300万辆这一目标,同时确保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的宝座,也顺势将2009年曾经登上富豪榜榜首的王传福再次送上首富的宝座,一个营收万亿的帝国似乎正在诞生。

只是市场难有永远的赢家,最终的竞争格局,还在演进中。(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势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高瓴突然清仓阿里巴巴、蔚来、理想、小鹏,是怎么回事?

高瓴突然清仓阿里巴巴、蔚来、理想、小鹏,是怎么回事?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几方面分析:

高瓴是一家风投企业,在支持企业上市时可以拿到相应的股权,而这些股权随着企业上市后随着股价的不断上涨,那么风投企业就会根据当前的股价综合评判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盈利,如果符合就会选择持股,如果不符合当然会选择利用来规避当前阶段的风险了。

高瓴在投资界属于风向标的方向,所以当消息层上体现出来高瓴清仓,阿里巴巴,蔚来等上市公司的股票,那么势必会造成这几只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价受到波动,短期会出现承压,更严重的则会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其实从客观的角度去看,也就是说任何股票不可能无休止的涨下去,即使是优质的股票也一样,在上涨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一定的下跌回调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回调后重新稳步上涨,例如,贵州茅台的股价,每一次下跌都是为了后面更好的上涨,而阿里巴巴以及蔚来等股票也一样,当好股票超出了风投企业一定的预期后,是需要有一段时间进行调整的,因为这样才显得更 健康 一些,后面才会体现出好股票的投资价值。

至于高瓴清仓阿里巴巴,蔚来,理想,小鹏等上市公司的股票,短期可以认为这几家公司的股价以及基本面方向超出了高瓴资本的投资预期,并且也符合高瓴资本在二级市场上的标准,所以就会出现清仓或者减持这几家公司的股票,再说简单一些,就是获利。那么后面是不是未来就不看好这几家公司了,,作者认为当这几家公司的股价以及基本面的各项指标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调整后,重新回到一个相应的估值范围内,符合高瓴资本再次投资的范围,那么依然相信高瓴资本会重新开始布局这几家公司,这其实也就是与我们投资者口中所说的波段操作有着类似的地方。

高瓴是一家风险投资企业,在很多企业还没上市前就已经作为风险投资方买了相关企业的股份,通过为一些有上市发展潜力的公司提供资金以获得未来能够赚取高额报酬的机会。

1.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者均为用这样的模式,他们并不想掌控一家公司的实际经营权,最多也就是提出一些发展战略的建议以及提供上市融资。等公司上市后择机卖出股票离场是最终的目的。当然。如果前期投资的公司最终没有上市那就算是判断失误、投资失败了。

2.高瓴的投资水平还是相当厉害的,凭借着判断和经常做到进入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作为风险投资者赚到不少钱。这次清仓的企业中,蔚来、理想、小鹏都是国内的新能源车造车新势力。这几家企业在2020年涨幅巨大,市值跟着特斯拉一起爆增,已经超过了一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历史 的 汽车 制造企业,可以说股价溢价很高,为风险投资人赚到了很多钱。

随着特斯拉推出的降价提产量策略,国内几大新能源厂商的其中并不好过。在股价已经涨幅巨大的情况下,确实有一定的风险。我们不能说小鹏、蔚来、理想的股价必然会下跌,但风险大了很多。对于已经赚了几倍高瓴来说,没必要再去博后面带有较大风险的收益,落袋为安是正确的选择。

至于阿里,在电商领域其实就这样了。国内市场受到京东、拼多多的挤占,国外市场比不过亚马逊,还有被提起垄断的风险。同时,阿里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蚂蚁集团又受到了监管,规模上受到限制。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阿里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企业了,投资收益率不会比新型中小公司来的多。

3.高瓴的钱我不都是自己的,很多钱也是各类投资人的,它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对于高瓴来说,在投资某个企业时都会有对这笔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显然,这几个公司的目标已经达到了。现在是和投资者分享收获的季节,为了让资金流能够继续维持,高瓴清仓一些项目换取现金是再正常不过。同时,回笼资金后可以去投资一些新的未上市公司,他们才是未来给高瓴带来巨额收益的潜在企业。

4.对于持有相关公司的股民来说不是好事。高瓴手里的股票不会少,卖掉以后股价承受压力是必然的。同时,接盘高瓴的如果是散户的话,他们也没有能力像机构那样拉高股价。

高瓴做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投资商,其举动大多有风向标的意义。

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商的基石公司,但是随着社交电商和电商的兴起,流量获取有所缓慢,这会影响到其增长速度。其股票市值也有可能回落,所以调仓是正常之举。

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车公司经过2020 年的暴涨已经到高点,调仓也是落袋为安!

投资有风险,谨慎为上!

汽车制造企业适宜的模块化方式是什么

从19世纪末的福特T型车的流水线生产,到近代以日系企业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汽车的生产模式一直围绕着降低生产成本、让汽车简单易修的主要目标进行。进入新世纪,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汽车的生产制造模式开始向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由此带来的生产模式的变革让汽车“生产结构”开始趋向于电脑生产一样简单。上个月,笔者有幸参观了欧系车企大众-奥迪品牌的总装车间,有机会一睹目前被许多业内人士提及的“模块化”生产。

●零部件装配数量减少90%

奥迪“全数字化”总装车间是去年6月在长春奠基的,经过一年多10多亿元的投入建设,这座占地8万多平米的现代化工厂于上月开始投入生产。据了解,这是目前大众最先进的生产工厂,率先将数字化管理融入到总装流程的各个部分,除了全新的数字化生产线之外,这座外观用了玻璃设计的生产工厂还被誉为“和奥迪4S店可以媲美的工厂”。目前主要投产奥迪Q5和A4L两款车型。

身处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不再是过去看到的那么忙忙碌碌,每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人都能从容应对自己的工作。在生产车间,还能不时地看到骑自行车的生产线小组长,这在日系汽车的生产线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这样的变化并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由于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新奥迪总装车间每120秒就能下线一辆奥迪A4L。

大众目前正在推进的生产模式被称为“理想化的精益生产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既兼顾丰田精益生产方式流程管理,又逐步推行“模块化”的新的生产理念。奥迪工厂厂长说:“过去生产模式,总装线需要装配2万多个汽车零部件,而用新的模块化、集约化管理的新生产线只需要装配2000多个零部件,当然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大众2013年全面实现模块化生产

目前,引入奥迪的是发动机纵置模块化生产线,而到2013年,大众将向中国市场引入横置模块化生产线,届时大众这一生产模式将覆盖包括Polo,Golf等大众汽车品牌以及Seat、Skoda等品牌。大众集团总裁文德恩在法兰克福车展期间说:“模块化战略会给我们的生产、投资等带来优势。”按照规划,未来大众模块化生产线产能将达到300万辆。

所谓模块就是指通过将独立配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单位。最近几年汽车制造业开始两种生产理念的“较量”,一种是以日系企业为主的ECU(电子控制装置)集成和标准化,实现一个涵盖范围更大的功能,ECU群的“标准件”使之成为各车型通用的模块。另一种是德系企业为主的产品结构多项功能与多种配件相互关联的复杂对应关系。这两种理念形成了目前在汽车模块化过程中的两种思路。

目前,德系汽车企业推崇的“模块化”生产模式已经被业界公认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动力总成、车门总成、仪表总成和车前端总成。通过对这几大总成的模块化管理,使原来的生产线得以缩短,但是由于汽车零配件数量多、功能多、接口多等原因,虽然生产线纵线比之前缩短了,但是横线却又在拉长。在一汽大众的高尔夫新工厂,由于模块化管理还不到位,生产线的横线部分仍然偏长。

●日系企业需要“两线作战”

其实,汽车产品结构的历史说到底就像是一部如何通过“成本削减”使客户满意度较高的“整合”得以延续的历史。比如,T型福特车尽管通过使用专用配件抓住了客户需求,但由于基本上都属于专用配件,因此有可能造成成本上涨。多年来,各个汽车生产企业一直都以汽车零配件标准化为目标,通用汽车通过推进配件的标准化,使多种车型共用同一种设计配件,在利用这种克隆系统削减成本的同时,能够同时推广多种车型,汽车模块化生产应该是这一模式的集成。

而日系汽车生产企业走的是另外一个模块的发展思路。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车企围绕ECU系统进行模块推进,丰田似乎希望通过将按照各种功能细分的ECU整合起来,实现一个涵盖范围更大的功能。比如以传动控制、车身控制、安全控制和多媒体等标准系统为单位进行模块开发。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在成本削减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汽车企业需要进行艰难的两线作战:以车载电子领域为中心,“开放模块”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为此需要稳步推进相应的对策,同时,核心部件“封闭整合”也要保持发展。

目前,大众集团模块化制造管理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动力总成部分,并首先应用在奥迪总装线上,这工位目前被称为“婚礼结合工位”。车辆在这个工位进行底盘和车身的组装,专门设计的底盘托盘与车身吊具通过数据载体互相识别,保证各种不同车型的底盘与车身自动的进行对准和合装。目前这样的工位在欧系车的生产车间都能看到,但是由于自动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别。

●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汽车产业已经走过100多年,下一个100年汽车产业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疑,新型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汽车企业积极应对。目前,普遍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仍然需要以传统汽车技术为基础,因此传统汽车的前瞻性驱动技术就成为汽车企业今后的技术目标。

据介绍,欧系汽车企业基本上都加快了汽车模块化进程,希望通过生产线的模块化管理,能应对即将到来的未来驱动技术革新。比如电动车,从上个月举行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几乎所有的汽车巨头都推出未来几年可以量产的电动汽车,其中欧系基本都是原有车型基础上进行电动车开发,而日系车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全新开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系和日系车企在生产模块化的发展中不同理念和思路,究竟谁能在最后的竞争更胜一筹,目前还很难断定。

而在中国,制造业模块化生产也达到极大的发展。有报道称,重庆的摩托车企业已经形成完全开发的模块化生产模式,多家零部件在生产线上自由搭配,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共同装配完成成品,每家零配件企业可以自由加入或者退出,这种生产方式将在未来中国制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许未来在中国以纯电力驱动的电动车将把汽车模块化制造模式发挥到极致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简称福特中国,成立于1995年,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1903年由亨利·福特先生创立创办于美国底特律市。现在的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上超级跨国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密执安州迪尔伯恩市。福特汽车公司全球雇员24.5万,制造和装配业务的近100家工厂遍及全球,产品行销全球6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财富》杂志按销售额评出的世界500家最大企业名单中,福特排名第四。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于1903年,由亨利·福特和11个股东用最初的28,000美元共同创立。1908年,亨利·福特在试造了几个车型后,终于推出了改变世界的T型车。1913年,福特发明了现代工业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流水装配线,奠定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基础。福特基于“为全世界大多数人造车”的理想,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也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在1999年的世纪末评选中,福特T型车被评为“世纪之车”,亨利·福特本人也获得了《财富》杂志“二十世纪商人”的称号。

福特自始至终都在为用户提供可靠而且价格适宜的汽车。从第一辆大众汽车T型车到九十年代的畅销车Taurus,福特始终处于全球最受欢迎的轿车和卡车品牌的行列。  福特在中国的历史追溯到1913年,当时福特将大约250辆T型车销到中国。1924年现代中国之父孙中山致函亨利·福特,请他帮助建立中国的汽车工业。1928年福特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一个销售和服务分支机构,该机构的业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终止。福特汽车与新中国的联系始于18年6月,当时亨利·福特二世和其他福特主管拜见了,这是第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开拓业务。 在一次有记录的会谈中,亨利·福特二世提到福特汽车公司“非常有兴趣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 从此,福特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8年,福特汽车设立了中国事务办公室。1995年10月25日,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福特目前拥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份,并于19年底成功推出了Transit(全顺)商用汽车。  2001年4月25日,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汽车集团合作,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长安福特首辆投产的轿车—福特嘉年华已于2003年1月18日正式下线,同年5月,第二款产品蒙迪欧也正式上市。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已在中国市场推出福特锐界、福特蒙迪欧-致胜、福特福克斯、福特麦柯斯、福特嘉年华、福特全顺等精彩车型。福特中国在华全资及合/投资企业包括: 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 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 长安福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国,福特汽车有4个汽车制造工厂,并有4个工厂正在建设中。福特员工总数超过20,000名。福特汽车正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到2015年,福特汽车将向中国引进15款新车型,加倍拓展经销商网络。